专题摘要2020年6月11日,“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题采访报道活动正式启动,标志着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重大主题宣传全面展开。
这里是位于湖南省汉寿县的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块300多平方公里的湿地,是东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主要栖息地之一。[详情]
3192平方米的农产品电商物流中心,3000平方米的鲜切花育苗中心随处可见建档立卡户忙碌的身影,人均年收入从2016年的几千元增加至2019年的2.1万元,贫困户和村集体实现“双脱贫”……曾经闭塞、贫穷的连云港市东海县三铺村用三年时间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焕发出勃勃生机。而这一切和治村有道的党总支书记郝大宝以及踏实肯干、勇于开拓的村“两委”班子分不开。[详情]
“我们针对国内市场开发出喷绘苇帘,与周边农家乐、旅游景区合作,开发苇帘装饰品和伴手礼。”关海岩说,去年以来,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已累计销售喷绘苇帘两万余片,收入160多万元。[详情]
连绵沙丘,丛丛矮树,湖中水鸟嬉戏。难以相信,这里竟是我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腹地。[详情]
在西藏拉萨市曲水县才纳乡,有一个易地搬迁安置村。这个村子有个美丽的名字,藏语叫“扎西堆喜”,寓意四季吉祥。这里居住的所有村民都是四年前易地搬迁过来的。当地因地制宜,通过产业项目带动,使得搬迁群众转变为拿工资的职业农民,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详情]
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曾是华中地区最大的老工业棚户区,经过改造,如今已成为现代化住宅小区。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的工人村街道青和居社区考察时指出:社区是基层基础。只有基础坚固,国家大厦才能稳固。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为民的事没有小事,要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详情]
去年我去四川省遂宁市天福镇走访客户——一家菌菇生产企业。在那里的杏鲍菇生产车间,我第一次看到了工业化生产菌菇的震撼场面。[详情]
在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特色美食——炒螺蛳吸引着八方食客。当地政府顺势而为,打造夜市美食街,夜市经济的活跃让百姓获得了更多实惠。[详情]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具有发展太阳能产业的独特资源优势。近几年,青海抓住人才、技术、资金等关键环节,发展光伏一条龙全产业链,实现经济、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多赢。[详情]
“翻天覆地大变样,全国人民心欢畅,小康路上不掉队,幸福的生活万年长……”8月28日上午,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陈玉芝、邓凡兰姑嫂二人用凤阳传统的花鼓小锣技艺向游客倾情演绎40年来发生在安徽凤阳的巨大变化。[详情]
青海,是民歌中“那遥远的地方”,受平均4000米以上高海拔等自然条件所限,这里也成为决战“三区三州”深度贫困的重要阵地。脱贫攻坚进入收官阶段,新华社记者在2020年夏秋之交来到这片山宗水源的土地,聆听浩荡江河、广袤牧场、搬迁新村的回响:一个个脱贫故事,在离天最近的高原大地上,定格成像,汇聚成光。[详情]
2015年,在时任马郢社区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钟宇的推动下,以“助学、助农、助村”为三大目标的公益项目“马郢计划”出炉。村民们没有想到,这个贫瘠村落的“蝶变”就此而始。[详情]
“这是大别山区的小香薯做成的香薯干,自己家种的。”在大别山里的安徽省金寨县汤家汇镇,38岁的张传峰正在用手机卖山货,他的“直播间”就设在自家“香尖土特产”店的柜台里。[详情]
9月的泽库草原,一望无垠,牛羊欢畅。湛蓝色的天空在远处雪山映衬下显得格外纯净,美丽的格桑花清香四溢。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宁秀乡拉格日村养殖基地不远处,是青青的辽阔草场,放牧员正忙着给小羊羔和母羊分群。[详情]
在吉林省大安市安广镇永强村采访,有两样东西最让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难忘:一是家家户户院内盛开的万寿菊,二是文化大院舞台上精彩的公益演出。[详情]
青海“花儿”这段唱词,道出高原人的热情奔放,也道出这片土地的落后贫瘠。高原、高山、高寒,艰苦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贫困”二字一度成为青海的标签。[详情]
甘肃和青海交界处,有一系列山峰绵延50公里,传说是女娲堆积石头而成,人们称之为“积石山”,这也是青藏高原过渡到黄土高原的标志性山脉。[详情]
吃罢早餐,离开贡山县城,翻越连绵陡峻的高黎贡山,下午两点左右抵达大西南“原始秘境”——独龙江乡。[详情]
贵州省晴隆县是滇黔桂三省区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境内山高、坡陡、谷深、水低、土薄,石漠化和工程性缺水十分严重,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贵州省深度贫困县之一。[详情]
近年来,云南26个世居民族积极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生态保护中实现生态脱贫、村庄秀美、产业发展、旅游兴旺,共同迈向美好的小康生活。[详情]
摇糖是养蜂人的辛劳付出得到回报的时刻,在四川省阿坝州马尔康市丹波村,村民熊德军在技术能手的指导下,第一次亲手收获这来之不易的甜蜜。[详情]
地处大别山腹地的安徽省金寨县大湾村,曾是一个贫困山村。这两年,大湾村依靠发展“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安居、乐业的脱贫致富之路。[详情]
近年来当地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探索黑土地保护的“梨树模式”,让黑土地重新焕发出生机,也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感受到了现代农业带来的巨大变化。[详情]
74岁的云南省巧家县茂租镇鹦哥村村民蒋世学说,大桥通了,路也修到了家门口,坐汽车、开摩托方便得很,谁还坐晃晃悠悠的溜索过江呢?[详情]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云南省保山市清水乡司莫拉佤族村以前是个贫困的村寨,这几年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帮扶下,乡亲们齐心协力脱贫致富奔小康,幸福的日子一天一个样。[详情]
金沟河贯穿甘肃省白银市城区,经王岘、强湾、水川三乡镇流入黄河。初秋时节,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来到金沟河王岘镇河段,只见这里河水清澈见底,两岸田野绿草如茵,鲜花竞放。漫步河边,让人流连忘返。[详情]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经历过大地震的河北唐山素来有扶残助残的优良传统,这座城市在给这些残障人士带去温暖和关爱的同时,还给他们带来信心和动力,使他们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彩人生。[详情]
初秋时节,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生态廊道行进,就像走入了一幅山水田园长卷。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看到,一边是青瓦白墙的白族民居,一边是波光粼粼的洱海,青山绿水间,游人如织。[详情]
“司莫拉”在佤语中意为幸福的地方。今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司莫拉佤族村看望乡亲们时指出,乡亲们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详情]
行走在彩渠塘村,藏式楼房错落有致,道路干净整洁。村民房子宽敞明亮,还有温泉浴室,村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详情]
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地处海南国家热带雨林公园内的霸王岭生态核心保护区,曾经因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发展落后。近年来,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资源,当地群众挖掉了穷根,吃上了生态旅游饭,深山黎乡焕发生机。[详情]
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华溪村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近年来村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脱贫后的华溪村正在小康路上加速奔跑,用勤劳的双手酿造着越来越甜蜜的生活。[详情]
44岁的黄峰想象中的小康生活是“不吃萝卜菜”。说起这个话题,他笑了:“现在的生活,过去想都不敢想。”[详情]
在城市化进程中,昆明市晋宁区晋城镇三合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过去人均纯收入每年不足5000元,村集体收入每年不足10万元,到2019年,人均纯收入达12873元,村集体收入达380多万元,村集体资产已超过1个亿。[详情]
今天我们去认识一群农民乐手,他们的师傅是国家交响乐团的专业老师,他们的乐器是萨克斯、小号,他们的管乐队把“田园交响曲”吹到了国家大剧院。[详情]
全国劳动模范雷托胜是一位苹果“大王”。他种苹果37年,种出了成绩,更悟出了道理。[详情]
家住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八里镇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鲍大虎,早年一直在外打工,2018年,他选择回到家乡发展。在当地精准扶贫政策和扶贫干部的帮助下,鲍大虎发展养牛、养蜂等产业,不仅给自己增加了收入,还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