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北京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时期。
用五年规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方式。北京青年报记者梳理发现,《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本手册以下简称《规划纲要》)通篇贯穿着五种观念和思维,为擘画十四五时期首都发展新格局奠定了底色。
-
北京因“都”而立,因“都”而兴。在北京这座特殊的城市,“都”与“城”的关系始终是一种辩证的存在,更是首都新发展这盘“大棋局”绕不开的关键点。
北京作为千年古都,在“都”的前提下,应该建成一座怎样的“城”?围绕这一时代之问,《规划纲要》为我们擘画了一幅生动的城市蓝图。
北京青年报记者围绕《规划纲要》的相关安排,从“十四五”时期的文化、经济、城市治理、教育、风险防范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这六大方面对未来的北京之“城”进行了梳理。
-
中轴线力争具备申遗资格条件、推进建设10条文化探访路、建设书香北京、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创意城市……《规划纲要》第三篇,将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作为独立篇章推出,明确释放出要全力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的信号。《规划纲要》提出文化中心建设要围绕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的基本格局和“一核一城三带两区”的总体框架。
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规划纲要》在此章节聚焦老城保护,特别提出中轴线要“力争具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资格条件”。
-
《规划纲要》第五篇将“加快建设国际创新中心”作为独立篇章来体现,这表明科技创新在首都发展中的地位极其重要。
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北京在“十三五”时期提出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时期提出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可见,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首都发展的新引擎。
未来五年,北京将紧紧依托科技创新,培育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化发展、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为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谋划新路径。
“十四五”时期,北京将率先探索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对此,《规划纲要》在第七篇明确提出:“以‘两区’制度为先导,以抢占数字经济制高点为突破,以高精尖经济结构为关键支撑,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夯实实体经济根基,保持制造业竞争优势,提升服务业质量和辐射力,进一步推动在更大范围内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拿出北京行动。到2025年,基本建成创新引领型、服务主导型、协同发展型、全面开放型互融共促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规划纲要》非常清晰地勾勒了北京新发展格局的具体路径,包括利用“两区”政策红利,建设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发展高精尖产业,处理好供给侧和需求侧关系,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
《规划纲要》第六篇提出,高水平建设城市副中心,推动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联动发展,主动支持雄安新区建设,推动形成更加紧密协同发展格局,全力办好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规划纲要》通过这些顶层设计,绘出未来五年城市副中心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施工表和路线图。
-
《规划纲要》第八篇突出强调了宜居城市的建设。高品质宜居城市如何打造?《规划纲要》指明了三个方向:促进老城保护和街区更新形成整体连片效应;构建综合、绿色、安全、智能的立体化现代化城市交通系统以及智慧城市的建设。
-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是“十四五”期间北京的主要发展战略,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将是北京未来发展的新引擎。作为北京培育的优秀科技企业,百度以创新驱动发展,持续在人工智能、芯片、自动驾驶等方面不断实现关键创新和突破,不断提升技术和应用的竞争力和辐射力,为“科技北京”战略添砖加瓦。
打造花园式核心区、公园式中心城区,建设靓丽新城,种好“院中一棵树”、改造“林荫大道”、一园遍览“山水林田湖草”……《规划纲要》对“十四五”时期的“绿色北京”勾勒出了一幅幅美丽图景。与此同时,生产生活方式也将向着绿色低碳全面转型。未来五年,北京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率先达峰后稳中有降。人的低碳生活与全社会的绿色发展,共同构筑起绿色北京的靓丽篇章。
《规划纲要》第十篇以“携手共建健康北京”为主题,将全面推进健康北京建设作为一个独立章节,从全人群、全方位、全生命周期来关注群众健康水平。这一篇章传递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健康多层次、多样化的新期盼,堪称《规划纲要》一大特色。
《规划纲要》提出,“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壮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促进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并明确“研究制定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行动计划;同时也指出,“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这一系列的安排,说明了提高收入,成为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
何为“中等收入群体”?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根据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2019年北京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大约是6万元。如果将处于中位数的2/3至2倍,大约是4万元到12万元之间的人群划为中等收入群体;中低收入群体,即可支配收入低于4万元的人群。
《规划纲要》第十一篇将“推进首都教育现代化”作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章节单独论述,从构建“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推动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推进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均衡发展、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用性、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推进不同级类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等多方面对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和教育体制改革做出系统安排。提出了实施中小学建设专项行动、多途径扩大义务教育学位供给,实现新增学位16万个等若干具体任务。可以说,《规划纲要》勾勒出未来五年的教育生态图景。北京青年报记者结合《规划纲要》部署采访了10位来自本市不同类型学校的校长,请他们立足本校本岗,对“未来学校”的变化做了一番畅想与瞻望。
“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在《规划纲要》中作为第十二篇独立成篇,第一章就聚焦“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其中提到,健全“12345”便企服务功能,深入推进“放管服”和营商环境改革,探索实施一批突破性、引领性改革举措。此外,本市大力推进的基础设施改革创新,也在进一步激发市场动能。《规划纲要》传递出强烈的改革信号,改革只有进行时,通过多点突破、纵深推进,成为本市开创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抓手。
就如何塑造更加安全的城市,《规划纲要》的第十三篇指出,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健全完善首都安全体制机制,系统提升防范化解各类风险能力。同时,强调要增强城市韧性、建设坚强韧性城市生命线。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做好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要坚持系统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切实提高防范化解国家安全风险的能力。
报告原文: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低于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原文:2021年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全市森林覆盖率44.6%、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4%左右;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5.1人左右、食品安全抽检合格率超过98.5%、药品抽验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1.1人/百亿元以内。——《计划报告》
报告原文:2020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483.9亿元,下降5.7%。2021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增长3%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增长0.1%;教育支出安排373.5亿元;科学技术支出安排346.9亿元;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安排103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安排203.4亿元;卫生健康支出安排210.3亿元。——《财政报告》
对于西城区“十四五”期间的发展脉络,西城区发展改革委主任王其志表示,该区的“十四五”规划纲要在对标国家、市级规划目标任务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基础上,立足核心区战略定位,汇集各方智慧谋划,安排了七大战略任务,提出七大领域26项指标,全面擘画了该区的“十四五”发展蓝图,并确定2025年目标:首都功能实现新优化;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迈出新步伐;城市深度治理取得新成效;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城市文化魅力彰显新风采;民生保障水平实现新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得到新增强。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实际上,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西城区的诸多重点任务就将有着精彩的“亮相”。
《规划纲要》第六篇第一章提出,坚持疏解整治提升并重,严控增量和疏解存量相结合,一体化持续推进功能疏解、系统治理和优化提升,促进首都减量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作为北京市最大的城区,朝阳区“十三五”时期大力推动疏整促工作,累计拆除违法建设超过3400万平方米,新增、改造绿化面积3276公顷,拆违和留白增绿专项行动完成量均保持城六区首位。疏解升级商品交易市场、物流中心、一般制造业企业等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企业682家,累计新建改造各类便民服务网点823个,新增居住区停车位24414个等。
《规划纲要》第八篇第一章提出了促进区域协调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整体部署,“加快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发展”被列为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规划纲要》指出,加强工业遗存保护利用,高质量完成首钢北区、东南区建设,加快首钢南区开发工作,全面提升区域城市功能品质,释放产业转型活力,推动文化、产业、生态、活力复兴,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首钢北区重点项目推进全面加速,冬奥广场办公区、“四块冰”建成投用,五一剧场制粉车间改造等重大项目进展顺利,新首钢国际人才社区(核心区南区)开工建设,城市织补创新工场项目也于近日正式开工。截至目前,北区17万平方米载体建成投用,35万平方米载体主体结构封顶,东南区22个地块入市。
《规划纲要》在第八篇中对“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做出了明确部署,提出加强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培育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精品民宿等绿色产业。“门头沟小院+”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为此做出了生动注脚。据悉,这种精品民宿形态在门头沟将由深山逐步向浅山全覆盖,将100个美丽乡村打造为田园综合体。
在《规划纲要》和《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到了“实施城南行动计划”这一关键任务。
西南门户,京畿福地,房山凭借独特的区域位置,为区域发展谱写了新的篇章。自新一轮城南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房山区按照“谋好局、打基础、补短板、促均衡”的思路,加强专班调度,实施清单管理,有力促进了8项重点任务、40项重点项目落实落地,三年累计实现投资541亿元,地区生产总值比2017年增长1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较2017年增长16.4%。
下一步,房山区将编制好新一轮城南行动计划,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短板,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青龙湖区域协同发展,加快产业项目布局,推动青龙湖综合实施方案获批,抓好青龙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对接“两区”“三平台”,积极引进“头部企业”“隐形冠军”落户,支持领军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产学研力量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带动中小企业创新。聚焦重点功能区发展,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和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加快副中心线西延长阳站建设,推进市郊铁路良乡站和南关站微中心一体化前期工作。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如何迈好开局之年第一步做好今年各项工作,意义重大。昨天,北京市市长陈吉宁在报告政府工作时明确指出,要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纵览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开局之年十个方面的工作安排,凸显出北京新发展格局中“新”“高”“实”三大特色。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文本薄了,但清单附件厚了,这一薄一厚体现了报告形式创新更多了!”昨天在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听完陈吉宁市长报告政府工作后,不少代表拿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本版以下简称《报告》)、《关于北京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本版以下简称《计划报告》)等文本,不禁议论起来。代表们所说的“薄”,是指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才24页,比往年短了很多,但随着报告一并发给代表的清单附件厚了,足足有75页之多,将成效清单和任务清单如此详细地呈现给代表委员,这在近年来人代会《政府工作报告》文本中还是第一次。
《政府工作报告》原文:2020年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
基本涵义:“六稳”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六保”即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应用场景:近年来,中央层面的会议先后提出,要加大“六稳”“六保”工作力度。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提到,“六保”是“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六稳”“六保”工作成为政府部门在抓经济和民生等方面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